欢迎光临~ 开云体育登录入口

行业新闻

习酒:三个维度 共创酒业美好未来

时间: 2023-12-13 03:20:49 |   作者: 企业新闻

  “酒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人类情感交流的纽带。”9月9日,以“汇聚全球佳酿,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在贵阳市开幕,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作为本次酒博会唯一的企业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坚守品质与责任,传递品牌价值”的主旨演讲,从守正创新、产区优势和品牌塑造三个维度,思考白酒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张德芹在演讲中提到,人类酿酒、饮酒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一代又一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酒类产品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赢得了全世界消费者的青睐,中国白酒是传承与创新比较成功的酒类产品。

  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创新。作为酱香白酒的成员,习酒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从1952年建厂到如今成长为占地面积近6000亩,拥有员工1.3万余人的大型酒企。目前,习酒品牌价值从2012年的67.56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690亿元,增长25倍。

  在张德芹看来,习酒能有今天的成绩,一种原因是始终秉持传统古法酿造,端午制曲,重阳下沙,坚守“纯粮固态发酵工艺”;另一方面也是坚持创新的必然结果。尤其是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增加科研创新投入,将传统工艺与新技术深层次地融合,加强与优秀科技公司的合作,持续推出更适应时代、适应消费者的产品,确保企业基业长青。

  2022年,习酒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超过了1.3亿,年均研发人员数保持在200人以上,各类专业方面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人,成为习酒守正创新的智力支持。

  近年来,贵州省坚持把白酒作为重点产业打造,酱香白酒也成为贵州走向世界,世界认识贵州的靓丽名片。

  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源、绚烂多彩的地域文化,造就了贵州酱酒的独特底蕴。对此张德芹深有感触,在演讲中提到,习酒始终将保护“母亲河”放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最重要的位置,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

  习酒的诞生和广受好评,也受惠于赤水河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此,习酒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从不吝啬。从2019年开始,习酒先后投资近5亿元,高标准建设黄金坪生产废水处理厂2号系统和中渡污水处理厂,其排污标准是赤水河沿岸乃至白酒行业最高标准设计。

  习酒集团2023年“保护赤水河·习酒在行动”全员义务植树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对于赤水河生态环境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习酒组织专家学者探索赤水河源头,宣传生态保护。从2015年开始,习酒每年都开展“保护赤水河·习酒在行动”,到现在取得了植树2万余株,绿化面积8000多亩的优异成绩。2020年以来,又开展厂区周围水质检测工作,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库,同时还投资62万元开展厂区及赤水河段的空气检测。去年又拿出665万元专项基金,用于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我们相信一个懂得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会走得更远。”张德芹在主旨演讲中着重提出要在坚持社会责任担当中进行品牌塑造,而承担社会责任、造福一方百姓、关注民生福祉,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在71年的发展历史中,习酒对一代又一代家乡父老的支持心存感恩。一方面持续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区域产业一起发展,提升当地民众收入,另一方面将践行社会公益,担当社会责任与习酒推崇的君子之品融为一体。连续17年开展“习酒·我的大学”大型主题公益活动,累计出资1.3亿余元帮助2万余名优秀学生圆梦大学。携手习酒全国经销商、贵州省慈善总会设立“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项目,首期捐赠2000万元资助解决老年群体养老、安康问题。支持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生态修复等公益事业发展。在抗击疫情、抗洪救灾、乡村振兴、带动就业、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等方面,都不缺少习酒的身影。

  2023年是中国酒业新周期的转折之年、分化之年,但高水平发展依旧是中国白酒产业的主航道,文化价值创新、产区价值绽放等因素是酒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3年也是习酒成立后的开局启程之年,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116亿元,同比增长13%,这与习酒从始至终坚持“崇道、务本、敬商、爱人” 核心价值,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倡导“知敬畏、懂感恩、行谦让、怀怜悯”的习酒品格密不可分,从而让习酒不仅以独特的“酒品”深受市场欢迎,更以散发出醇厚温润的君品之风扬名于外。

  未来,习酒将按照“推动全省白酒产业有序高水平发展”指示要求,认真做强做优做大习酒,为社会、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记者刘志强、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AI与数字化的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度的提高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福祉。

  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储存环最后一台磁铁12月11日安装就位,标志着HEPS储存环主体设施安装闭环。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12月11日,工作人员安装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储存环线

  针对当前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形势,国家卫健委10日就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近日,我国航天两大集团公司党组机关报《中国航天报》推出“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系列评论,在其中一篇评论中提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标SpaceX,集团公司在发展理念上、科研生产模式上、关键核心技术上、质量效率效益上存在很明显差距和不足,整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

  12月9日,记者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野大麦种子人工扩繁基地喜获丰收。这标志着“野大麦种子扩繁与退化盐碱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记者12月8日获悉,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研究人员介绍,此前,对海洋生物碳泵的直接观测主要利用沉积物采集器,数据极为稀少。

  美国两个科研团队在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分别刊文称,他们首次让单个的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科学家已实现多个光量子比特超纠缠态的实验制备,让单个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有望为量子信息技术探讨研究带来新启发。

  “我将以当选院士为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倍加珍惜院士荣誉称号。过去三年,李殿中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7家研究机构在内的40余家行业单位和优势力量,成功突破高端轴承“卡脖子”技术难题。

  只需牵住“狗绳”,报一声想去的区域,智能电子导盲犬“小西”便会缓缓启动,为视障人士带路;打开一些地图类App,选择无障碍模式,界面就会显示出沿途无障碍公共卫生间的位置和通过无障碍电梯上天桥的提示……一大批“黑科技”命中残障人士的生活痛点,帮他们开启无障碍生活。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地需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清华大学获悉,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简称“锦屏大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已完工,具备实验条件。首批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个实验项目组进驻开展科学实验。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量子计算领域的一项纪录再次被打破:美国波士顿量子计算初创公司QuEra建造的新型量子计算机拥有迄今数量最多的逻辑量子比特——达到48个,是此前逻辑量子比特数量的10倍多。

  6日,全球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在位于辽宁盘锦的辽河油田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热熔盐新型储能注汽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研究者、监管者、医生、患者,还有医学期刊,都将重视这些试验以及这些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6日完成168小时持续运行考核,成功投入商业运行,

  日前,相关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这一主题,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新能源产业资源回收利用可持续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涵盖原料生产、装备制造、电站开发运营、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由谁来承担回收责任”,是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线